中国首封电子邮件发送始末:首次发送不成功
信息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

    1986年开始,我们研究组就开始在一台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上做方案设计和实验。那时候,中国还没有成为国际计算机数据通信网CSNET的成员,因此,计算机只能先通过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学为我们“中转”,然后和国际网络进行连接。

    那时候也没有internet的概念,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发达国家对我们心存戒备,有意无意地设置一些壁垒,重要设备、技术都不向我们开放,计算机软硬件不兼容的问题非常突出。直到1987年7月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措恩教授从德国带过来可以兼容的系统软件,我们研究所的计算机才具备了与国际网络连接和发送电子邮件的技术条件。

    我们以前也去德国访问过。但由于我们是兵器工业部的下属单位,听起来比较敏感,所以我们就称自己是“北京一所大学”的老师。后来,措恩等外国专家来访问我们单位,他们也表示过“为什么没见校舍、没有学生”之类的疑惑,我们都以“这里是研究所”为由,遮掩了过去。当然,10多年之后,我们向措恩坦白了当年的实情。措恩很友好,并没有太计较什么。

    我还记得,1987年9月14日晚上,我们大家都聚拢在“7760”周围,开始进行电子邮件的试验发送,并在邮件上方标明“testing”(测试)字样。邮件传输的调试完成后,就剩下写邮件内容了。写点什么呢?措恩当时坐在电脑前问我们。

    我问技术顾问王运丰教授,国内正在改革开放,我们应该传达中国人要走出去,向世界问好,你觉得如何?王运丰赞同了我的观点。

    措恩用英语输入了“AcrosstheGreatWallwecanreacheverycornerintheworld”后,又将这句话译成德语输入。我很快翻译出,这句话中文是“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措恩把邮件发送给包括自己在内的10位科学家。但是,试了好几次,计算机都显示发送失败。

    我们赶快重新检查确认计算机的系统和硬件设施。这一下又花去了近一周时间。

    9月20日,我们准备再一次试发。晚上8点55分,我们按了发送键,大家很紧张,当然也非常激动。等了一会儿后,计算机屏幕上出现了“发送完成”字样。

    我们都鼓掌,互相道贺。几天后,来自法国、美国等国家的祝贺邮件给我们发了回来,我记得第一个回信的是一位美国计算机教授,还有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发来的贺信。这说明中国可以直接和欧美国家几乎所有大学和研究中心交流和交换信息了。因为这个,后来王运丰教授还获得了德国总统颁发的大十字勋章。

    我们的研究所成了当时中国进入国际科技网的惟一入口。通过这个入口,全国20多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都曾经登录国际科技网交流信息。最受益的算是国家天文台了,因为搞天文研究的专家们需要经常地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前几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委托外籍专家安玛莉女士查找我们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的下落。因为我们官方资料中有关第一封邮件的信息几乎没有,所以查找起来很困难。费了很大努力,后来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安玛莉见到了措恩教授。措恩教授告诉她说,来自中国的那封邮件仍完好地保留着。邮件副本上,最后的落款是两排,左边是措恩等外国专家组人员,右边是我们中方参与人员的名字。安玛莉把邮件打印件带到了中国,交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收存。

    前几年,我和安玛莉在北京还见过一面,我们彼此都很感慨,时间过去这么久了,第一封邮件居然完好地保留了下来,这很不容易。当然,她查找的过程就更不容易了,我也当面向她表达了感谢。

    这两年,我也听到过有人说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他们发的。争论这些没太大意义,我们也不愿意说太多。但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那些“邮件”类似电传真,不具有邮政的功能,不能实现邮件存储、转发,所以还远不是真正的电子邮件系统。真正的电子邮件系统,应该类似一个“通信港”。

 
 
 
公司网站:www.chundi.com 邮件技术支持网站:www.mailer.com.cn  短信技术支持网站:www.sendsms.cn
Copyright 1997-2017 北京春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海淀区知春路23号863软件园量子银座九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