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过,水至清则无鱼
【耳朵】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条最高原则。"曾子说:"是的。"孔子出去之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他老人家的学说,只是忠和恕罢了。"
    仁的核心是善。善视万物,善待众生,善解肯綮,一切为他者计,一切以不损他者而利他者为准则,且无为私、为我的小家算计,即为仁。显然,仁中有真,非真不足以为仁;仁中有和,好斗不足以言仁。
    曾子所论"忠恕",是天地大仁在常人一层的表现。仁有不同层面的内涵:在较高层面,它是无私无我;在一般层面,它是忠恕。
    宇宙的特性有三,其一是真,其二是善,其三是宽和。天地无善,众生便无恨不生,无恶不作,无序不乱。天地以其善在,所以道德长存,天地永固。生命重善,便能积德,便能修心,便能悟道,便能返本归真。尘世生命的最大意义,即在返回产生他的地方。返回的途径之一,即是修心,同化善的特性。
    孔子的思想是仁。其实应说,孔子从天道中体会到善的特性,所以对人提出"仁"的标准。
    有一次楚庄王宴请他的一批得力臣下,并让自己心爱的一位美人斟酒助兴。夜幕初降,众人都有了几分醉意。又遇一阵风吹来,烛火突然熄灭。黑暗中有人趁机拉住美人的衣袖,想一亲芳泽。但她不仅挣脱,而且扯断那人的帽缨。烛火重新点燃后,美人拿出那条帽缨,定要楚庄王查出那人,严加惩处。楚庄王却下令说:"今日和良臣猛将饮酒,务必一醉方休。并且,在吹熄烛火后,谁不把帽缨扯断,谁就没有痛饮尽欢,谁就必须受罚!"
    不久,在楚国围困郑国的一场重要战事中,有位武士奋不顾身,带头冲入敌阵,交锋五合,便杀了五个敌人。他的神勇大大鼓舞了楚军的斗志,他们旋风般朝敌军杀去,大获全胜。楚庄王慰劳这位武士,原来他就是宴会上被美人扯断帽缨的人。
    人皆有过,水至清则无鱼。凡事倘若睚眦必较,则必冤怨四起,更加纠缠不清。倘能高瞻远瞩,大量宽容,不仅能给人以充分余地,且能使自己清静、平和、从容。于实效而言,受惠的必定感恩,受冤的必定报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道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