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医疗路在何方
【名字都被人取完了】
    昨天看到了"村夫日记"的文章《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困境》。文章观点很鲜明,认为中国医保体系控费能力和动力不足,导致互联网医疗只能从患方入手;而医疗服务受制于支付方的普遍规律导致患者支付欲望弱,从而导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进入死胡同。文章得出结论说,中国移动医疗大发展必须等到支付方——医保和商保政策的变革。
    如果上述结论成立,鉴于我国医改没有明确目标、时间表、路线图,这几乎等于宣判移动医疗在未来若干年,"弯道超车"、"重构医疗体系"是"一点的可能都没有"了!
    事实是否如此悲观?
    奇锐在市场乐观的时候,总是泼冷水,说移动医疗市场中美国情不同,不能照搬、很多移动医疗项目,在短期、中期盈利模式都有极大问题,还需要艰难探索。具体到公司来说,奇锐还曾经预测过阿里健康不靠谱、评论过春雨的一些商业探索难走通、也分析过挂号网的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但这些都不等于奇锐是个悲观者。我曾经在《未来20年中国医疗的十大趋势》中,把"人工智能"、"远程医疗"、"慢病管理市场化"都列入其中,同时,我还在文中提出医改在中期是没有成功可能的观点。
    简单地说,对于移动医疗,我是战略乐观、战术上悲观。我认为移动医疗有很大的机会解决中国医疗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我也认为政府监管是当前移动医疗发展的最大阻力。由于政府医改进度不可预期,这些阻力将长期存在。但这些都成立的情况下,我们的移动医疗公司真的找不到市场中一线生存机会吗?
    和村夫不同,我不认为中国医疗的问题:医保控费能力和意愿不足、患者方支付意愿不足,将会成为制约移动医疗市场的决定性因素。很显然它是约束条件,在这些约束条件下,中国的移动医疗市场将会发展出自己不同于美国的模式,未来假以时日,有中国特色的移动医疗商业模式将会成型。
    比如挂号模式就是中国的特色模式,当前受限于政府政策,导致无法营利。但是实际上,由于号源稀缺、能为用户创造节省时间的效应,患者的支付意愿是没有问题。这类公司看似短期无法营利,实际上和赢利只有一张纸的距离。
    我认为一切市场发展的契机都是用户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在中国至少有一部分高端用户,现在放弃了医保,宁愿选择昂贵的自费医疗到高端医院,甚至海外市场去自费就医。当前因为民营医疗发展不健全,中产阶级的商业医保诊疗服务提供方仍然选择面很窄。但中产阶级更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已经明显成了一个庞大的蓝海市场。这里面的市场嬗变在未来3、5年内将蓬勃发展。最近深圳卓正诊所的发展,就是一个例子——无论是高净值财富人群还是中产阶级,他们并不是没有付费意愿——未来新医疗的机遇可能就在这里。
    在中国这样庞大的市场,用户的不满意将会催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即使是10%的用户愿意选择商业保险,就会催生巨大的市场,并最终导致医疗市场的重构。
    互联网医疗公司,最大的价值不应该是从政府手中获得独占性资源,而是利用体制效率,利用技术手段,去创新性的重构医疗市场。让冗余的资源获得更高的使用率,让不满意的用户能够找到新的选择,让有志从事医疗本质工作的医生们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
    在当前错综复杂、监管林立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家需要用前瞻性的战略思维、破坏性重构的商业勇气、宽广的视野和深邃的思考能力,去重组医疗市场的各种要素,创新性的重构商业模式,并大胆尝试。
    因为患者的不满意,新的商业机会已经催生;现在的问题是谁有能力去把握和获取这些机会。医疗政策和体制肯定是制约性的因素,但1980年代的时候,制度约束同样是企业家们创业的最大困惑,但是从集体企业、承包改造中,慢慢走出了中国第一批企业家群体。
    当前医疗市场和1980年代末发展乡镇企业是一样的,政策不断松绑、日渐宽松趋势已经确立,尽管困难重重,我们却看到了市场长期被压抑的动力和新商业模式的曙光。现在需要做些什么?
    需要创业者们努力探索和积极尝试,需要VC基金们从10年20年中期的眼光去看未来的医疗,但毫无疑问未来属于有策略的革命家,而不是寄身于体制内的改良者。